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0集课程复讲 |
|
张国茂学长 |
|
|
1.为什么要用奸跟巧? “奸巧语”。这个“奸”是欺骗、机巧。那人为什么会用奸跟巧,就是为了把自己的言语过错、自己的没有信用掩盖起来。所以孩子假如用奸巧语,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谎。其实撒谎的孩子很聪明,而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不但不担忧,反而在那里说这小孩子反应快、好聪明!这样的孩子都把聪明都用达到她的目的。所以重利轻义,当孩子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,他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道义都会慢慢消退掉。小孩子要的是朴实、是忠厚,而非聪明。 2.孩子说谎可能有哪几种原因?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至正确的方向? 1)贪图利益。 两块钱分成两次可得二十分的故事,这种自利自利的功利心,可悲是父母还没有敏感度,还夸自己的孩子聪明。 学校捐钱的故事。要让孩子学习行善不欲人知,而不能去相互攀比来增长虚荣心。 2)好玩。要给孩子讲《狼来了》的故事,让孩子自己去省思,玩笑不能乱开,一定要适时的制止,不能再犯。 3)逞能。宋朝名臣司马光小时候剥核桃的故事。仆人教的方法却说是自己会的被父亲发现后教育他:“有多少本事,说多少话”。父母要适时观察、正确适时的指导 。 4)掩过饰非。很多孩子一犯错,他会有一点紧张,就怕被大人发现受批评而说谎。孩子把衣架子弄坏了,他就很紧张,怕被处罚就跟旁边的同学说,不要告诉老师。结果刚好老师就在旁边,老师跟他说“无心非,名为错;有心非,名为恶”。所以弄坏衣架不严重,不告诉老师才严重,你以后就赢不了老师对你的信任。所以错了就要承认,“过能改,归于无”。然后又告诉他,你犯的错改过来,又能学到如何把一个东西再把它修好。 家长要有耐性帮他一起解决问题,掌握好机会点,孩子就能建立正确的态度。所以当孩子在掩过饰非,我们也要仔细去观察,不能让他养成习惯。 5) 受父母说谎的影响跟着学。有个统计数字说一个成人一天讲的谎话二十五次,大人在一天当中讲这么多次谎,小孩也会潜移默化。所以大人要做好表率不能撒谎,要学会拒绝,人家慢慢的就不知道了你为人的分寸、生活的原则。只要你该拒绝的拒绝,你的朋友就会顺着你的原则跟你交往,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而撒谎, 3.要如何做到“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”? “见未真,勿轻言”。当我们没有看到事实真相,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,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。这是一个很重要谨慎的态度。假如你没有确定,它可能是谣言,那你又一传出去,自己就变成帮凶。 古代对于言语很谨慎,因为往往乱之所生,言语就好像那个阶梯一样,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。有句话叫:“君听臣当诛,父听子当决,夫妻听之离,朋友听之疏”,意思是,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,臣子就要遭殃;父亲假如听了后母、别人的谗言,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;夫妻间听了谗言,夫妻可能就会分离;朋友间听了谗言,慢慢就会疏离。所以我们对谗言要很谨慎,要注意。同时自己也要提醒自己,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。一个有修养的人,他是不会说长道短的,他希望的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;他纵使听到的一些是非是事实,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,攸关一个人的名节,他也会避口不谈,所谓隐恶扬善。其实很多时候忍耐一些气,那一些脾气,那都是空的。只要调节调节互相让一下、互相体谅一下,就没事了。 假如你听到的一些是非是关于你朋友的,你应该用一个真诚心去跟朋友讲,当面问清楚,假如没有这回事,那我们就安慰安慰他;假如这个传言确实还有几分真实,那我们要适当赶快要规劝他:“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,我们应该赶快收敛一点”。所以不管是谗言、坏话,到自己这里要适可而止。 “知未的,勿轻传”,对于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,对于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,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。万一人家先入为主,我们又讲错了,这样就误导了别人。 4.读经要从哪一本开始读? 读经要从《弟子规》开始,在这个时代十个人有十个看法,要以经典为依据来确定我们的看法是否正确。 5.“事非宜,勿轻诺,苟轻诺,进退错”可用在哪些地方? 平时要养成是非好坏的观念,对于不合法、损害别人的事、绝不答应;也应衡量自己的时间、能力,实在做不到的事,绝不答应;也应衡量自己的时间、能力,实在做不到的事如果轻易答应,会造成双方的困扰,弄得自己进退两难。 高兴时不可以随便答应要给人家什么东西,很有可能到时候没做到就失信于人。 “勿轻诺” 一来是因为溺爱,二来是没有原则。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着好恶,想给就给。可能答应了以后,情绪又变了,又不给他,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,所以父母也要勿轻诺。父母要勿轻诺,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。 比如考试考得好,就奖励孩子钱或什么东西,这样会长养孩子虚荣心。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欲是深渊,欲望打开很难收回。 教妇初来,教儿婴孩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